1周工作35小时,法国将面临改革? 2012年11月01日

       据《巴黎人报》报道,法国总理埃罗在一次谈话中,首次公开表示对35小时工作制改革的讨论持开放态度,称没有“绝对不能碰的议题”,对回归39小时工作制可展开讨论。
       在当前周工作35小时的情况下,意味着一个法国人可以每工作2-3周就可以多出一天休息时间。有人把这一天联上周末,就变成了3天“小长假”。有的人则倾向于把在一周中,把缩短的时间平均到每天当中,以便获取更多的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是否已经成为制约法国竞争力的因素?据《费加罗报》报道,35小时工作制由左派的若斯潘政府提出,旨在降低法国的失业率。12年前,奥布里法案将35小时工作制立法,但在这些年,左派和右派一直在为这一话题争吵不休。当然,右派掌权时也不敢从正面去碰这个法案,只敢做些小打小闹的“修正”。2007年,萨科齐和菲永提出,加班费可以减免税务,已经算是对35小时工作制的最大“抵触”。
       当政府广泛开展如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讨论时,创新、岗位灵活性、法国产品的定位等等话题已经成为老生常谈。这次,埃罗总理触到了一个问题的深处。事实上,延长工作时间被证实是一种可以降低薪资成本的有效方法。 但35小时工作制的后效至今仍然令经济学家分为两派。据Insee公司的调查显示,1998年到2002年间,35小时工作制共创造了35万个新工作岗位。人们甚至可以认为,“工作岗位的重组,社会保障缴款的减少以及工资增幅的放缓能足够保证加班工资上的损失”。此外,缩短工作时间也并没有令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受到威胁。
       与此相反,据COE-Rexecode的一份报告显示,35小时工作制是一项“缺乏变通且耗资巨大的改革”,它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能力。报告认为,自2000年这一法案开始实施以来,法国竞争力开始出现问题,并且开始与德国脱节。报告认为,据Eurostat的数据分析,法国和芬兰同列工作时间最短的欧洲国家,在2010年,每人每年平均工作1679个小时,比德国人少224个小时,比英国人少177个小时,甚至比意大利人都要少134个小时……
       在这些数字背后,一些数据显示,法国竞争力的倒退已是不可逆转的。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法国保护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Trésor的数据,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以来就在不断缩减,已经从4.9%缩减为2011年的3.3%,而在1995年,这个数字还高达5.8%。2011年,法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700亿欧元。缺乏创新精神和糟糕的工业专业化之外,劳动力价格的改革似乎已经势在必行。